紅衫軍聯絡網 - 公民論壇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紅衫軍聯絡網 - 公民論壇

我們持續關心台灣社會的脈動


您沒有登錄。 請登錄註冊

轉貼:我們的島》風往哪裡去?

向下  內容 [第1頁(共1頁)]

1轉貼:我們的島》風往哪裡去? Empty 轉貼:我們的島》風往哪裡去? 周一 12月 08, 2008 12:23 pm

由由

由由

我們的島》風往哪裡去?
2008/12/08
【公共電視台/記者張岱屏、林燕如/採訪、撰稿】

2006年4月,從苗栗竹南到後龍沿海,矗立起25支大型風機,也開啟了民營電廠在台灣投資風力發電的新頁,當時民間業者對發展風力發電滿懷期待。兩年多過去,民營電廠看好台灣風資源的潛力,打算在西海岸繼續擴張,居民與保育人士,卻出現了不同的看法。

轉貼:我們的島》風往哪裡去? F_27108_1

(攝影、剪輯/陳志昌、張光中)

風力,是台灣自主能源的希望,或者只是海岸線節能減碳的裝飾品?


許多人認為,風力、太陽能是來自天上的能源,相較於埋藏在地底的化石燃料,它們乾淨、不會產生二氧化碳、而且不虞匱乏。


政府計畫在2010年,提高再生能源的比重,達到總發電量的10%,其中風力發電的比重是4.2%,也就是215萬瓩的裝置容量,相當於1000支這樣的大型風機排列在海岸。從三年前開始,台電與民營電廠開始搶攻西海岸的風力市場。


目前德商英華威的風場在苗栗、台中、彰化,而台電的風力計畫分為三期,涵蓋範圍包括台北縣林口、桃園、新竹香山、台中港、彰濱工業區、雲林麥寮、台南等地,超過300支以上的風機,讓西海岸儼然成為風機的天下。但是,風大的地方卻也是候鳥飛行的廊道,許多風場就座落在候鳥的棲息地旁,緊鄰生態敏感的溼地。


在中部沿海溼地長期觀察鳥類生態的蔡嘉陽發現,在風機設置之後,高美溼地的候鳥數量正逐漸減少。台灣西海岸是候鳥遷徙路途中非常重要的加油站,蔡嘉陽認為,成排的風機會形成柵欄效應,把棲地切割的更零碎,讓長途遷徙的候鳥在尋找適合的棲息環境上耗費更多能量。


德商英華威董事長費佛樂指出,興建風機的位址並不在溼地上,而且如果是火力電廠,所造成的污染會更嚴重傷害鳥類生態。但蔡嘉陽以彰化為例,他說彰化是風機密度最高的地方,卻仍然得在旁邊蓋一座彰工火力電廠。


風場的設置對沿海社區又有什麼影響?英華威計畫在桃園新屋溪口開發新的風場,觀音鄉19座、新屋鄉18座,其中新屋鄉永興村就佔了12座,居民擔心,已經在縮減中的防風林,很可能因為點狀的開發遭到破壞,進而產生風洞效應,影響居住安全。已經運轉兩年多的苗栗大鵬風場,附近居民則指出,夜晚風機的聲音很大,影響睡眠。此外風場還發生過風機葉片墜落的事件,讓居民感到害怕。


這幾年風機失火、倒塌的意外接連發生。台中港的二號風機在薔密颱風來襲時倒下。今年四、五月間,台電運轉中的82座風機,高達半數是故障停機,也讓人質疑大型風機在組裝與維護管理上,本土經驗似乎不足。


以大型電廠的方式集中設置再生能源,雖然短期內可以拉高發電的比重,但是長期來看,終究會面臨土地取得不易的問題。小而分散的社區型發電,或許是另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。大型風機位於空曠地區受地形風影響不大,但是小型風機多半應用在都會區,容易受到地形風與亂流的影響。


國內業者自行研發的垂直軸風機,可以克服地形風的問題,而歐洲各國對住家裝小型風機,也開始實施居家用電補助。目前政府對家戶裝設小型風機並沒有任何補貼,國內業者只好把眼光放在國外,準備大舉進軍歐洲市場。環保人士周美惠則認為,政府補助一般住宅裝設小型再生能源,或許比發放消費券、更能創造商機與就業機會。





對沒有自產能源的台灣來說,發展再生能源是一條唯一的路。但是在快速移植國外風機的同時,如何建立自己的再生能源產業,創造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護雙贏的空間,還需要更嚴謹的評估才是。


●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「我們的島」節目──第483集「風往哪裡去?」。本集將於12月8日週一晚間22:00~23:00播出,12月13日早上10:00~11:00重播。


本集節目精采內容簡介如下:

★風往哪裡去?
2006年4月,從苗栗竹南到後龍沿海,矗立起25支大型風機,也開啟了民營電廠在台灣投資風力發電的新頁,當時民間業者對發展風力發電滿懷期待。兩年多過去,民營電廠看好台灣風資源的潛力,打算在西海岸繼續擴張,居民與保育人士,卻出現了不同的看法。


★電動機車行不行
每天,在我們生活裡,總有令人討厭的烏賊車出沒,這些車輛所排放出來的廢氣,不但讓城市的空氣品質變差,也造成城市嚴重的熱島效應,人們呼吸的健康也受到影響。如果有一種交通工具,可以享受輕巧便利,卻又不會排放廢氣,那該有多好?實際上,的確有這樣的交通工具存在,那就是電動車輛,不過為什麼會不普遍呢?真是令人好奇……


★2008環境紀錄短片--四草紀事
過去五年,我們這群生態調查者,接力式地,紀錄了台南四草每個月水鳥的變化,紀錄了工業區成立後環境的改變,認識了許多漁民,也更加了解這片土地。


【公共電視台】
http://travel.udn.com/mag/travel/storypage.jsp?f_ART_ID=27108

回頂端  內容 [第1頁(共1頁)]

這個論壇的權限:
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